3月12日,一頭擱淺在大亞灣的抹香鯨引發人們的關注,當時它身纏漁網,漁民、潛水教練、漁政工作人員以及包括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內等數十名專家學者現場參與救護,試圖幫它找到“回家”的路,但奇跡并未出現,這頭抹香鯨最后擱淺死亡。16日,經解剖發現,死亡的抹香鯨腹中有一2米長胎兒,可惜也未存活。
3月12日上午九時許,有漁民在出海作業時發現在深圳楊梅坑海域附近有一頭被漁網困住的鯨半浮于海面。得知消息后,大鵬漁政、潛水員、漁民迅速趕往清除掉了纏繞魚身的漁網,但脫困后的鯨一直在淺海滯游。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廖寶林老師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聯絡組織了中山大學、中科院深海所、香港海洋公園等相關專家及救護團隊,并趕往現場加入救助隊伍。經專家確認,這是一條抹香鯨,長12.5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之后,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科研專家會同陸續趕到現場的專家及科研團隊,通過聲學驅趕和誘導的方式對抹香鯨進行救援,防止其擱淺。14日凌晨深圳氣象臺發布了大霧黃色警報,海面能見度不足5米,給救援守護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受傷的抹香鯨一直在深惠兩地近海海域徘徊。15日上午,經專家現場確認動物已經擱淺死亡。16日,死亡抹香鯨在做解剖時發現,這頭抹香鯨已孕育幼鯨,但已胎死腹中。據現場測定,這條抹香鯨幼崽體長體長2米,雄性,體重221公斤。解剖結果顯示該抹香鯨胃部并未發現海洋垃圾殘余,致死原因尚未明確,從搜集的樣本和已獲取的數據來看,也沒有發現抹香鯨有明顯病變,詳情解剖報告尚需一個月之后才能出來。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解剖過程中采集到了抹香鯨的血液樣本,并將用于免疫等方向的科學研究。科研人員表示,他們都希望抹香鯨母子能救援成功,但這個奇跡沒有發生,希望通過這次解剖行動,掌握更多關于抹香鯨的科研數據,幫助人類更了解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增加未來人類成功救援鯨豚類的機會。
在此次救援行動中,漁民、志愿者們的自發參與,深圳惠州兩地政府部門的配合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引發眾多市民對大型海洋動物生存狀態和救援的關注,具有極大的人文意義。
據悉,本次參與救援工作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公益環保組織已召開會議,建議以此次救援為契機建立深港惠三地大型海洋生物救助聯動機制,集結三地乃至國內外科研專家共同參與。因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會議決定由海大深圳研究院牽頭組織,研究可行性,制定白皮書。




(新聞主編:陳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