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高水平海洋大學建設與發展規劃綱要精神,認真組織實施“創新強校工程”和三大行動計劃,以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為抓手,加強學科、專業、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踐教學基地和教學隊伍等教學平臺建設,深化專業綜合改革,推進課程教學和課程考核改革,完善教學管理機制體制,加強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監控,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凝煉人才培養特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教學工作亮點紛呈。
一、深入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豐碩
開展專題調研。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及單位領導赴兄弟院校開展專題調研,學習領會上級文件精神并結合我校制定《廣東海洋大學學分制改革實施方案》和《廣東海洋大學關于加強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完善學籍管理、教材管理、專業和課程評估等系列文件制度(新增及修訂共16項)。制定人才培養創優計劃實施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實施方案,深入推進高水平海洋大學建設工作。
組織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研究工作。立項71個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獲批21項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獲批1項廣東省教育技術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評選表彰2014年度教師優秀教研教改論文140篇。面向全校征集遴選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改革論文29篇、典型案例9個,向省廳推薦3篇教學改革論文和5個典型案例。《地方高校全程滲透協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改革與實踐》等5篇會議交流論文在全國農業院校教學工作會議、涉海院校教學工作會議和廣東省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交流。編輯出版教學改革成果專著《廣東海洋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召開全校教學工作會議。會議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題,學習上級相關文件精神,總結交流我校教學工作經驗,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時期本科教學工作任務。組織學習校黨委書記關志強會議講話《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副校長高秀梅會議主題報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葉春海校長在全校教學工作會議講話精神,組織研討會議主體文件《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及《廣東海洋大學學分制改革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廣東海洋大學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不斷完善教學項目管理機制,教學建設項目扎實推進
完善項目經費使用及項目年度檢查與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完善項目驗收與結題管理辦法,規范項目經費使用的審批程序。開展項目建設年度檢查,組織項目結題和驗收。2015年度省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結題驗收通過率86%。獲批2015年省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27項,超額2項完成。遴選推薦廣東省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2項,遴選推薦,2015年省級協同育人平臺認定項目1項。組織完成2014-2016年省級財政資助教學類規劃項目申報工作。組織完成2017-2019年創新強校工程專項資金項目的申報工作。
三、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專業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依托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促進相關專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和教學團隊等教學平臺建設。組織相關教學單位申報6個本科專業,園林專業申請設置風景園林方向。申報海洋資源與環境等5個本科專業。新增4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及2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計劃項目。
四、加強“六課堂”教學體系,夯實人才培養工作基礎
構建“六課堂”體系。第一課堂重點鼓勵理論教學創新,強化啟發式與互動式教學;第二課堂重點支持實驗課、實習(設計)課開展改革,建立包括自主學習、專項訓練、總結交流和專題討論等環節的學思結合、知行合一的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第三課堂活動重點開展校園文化和創新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素質培養;第四課堂依托實踐教學基地,重點開展校外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第五課堂重點支持各單位及專業實施海外研修計劃,支持教師和學生赴境外知名大學學習和交流;第六課堂以精品課程為載體,重點打造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推動MOOC和混合式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組織制(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考核大綱,完善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建立包含課堂考勤、作業、課堂討論、平時小測驗、實驗和期末考試在內的課程考核體系。加強對公選課管理,對缺課率較高的課程給予警告、減少課容量甚至停開處理。制定實施《廣東海洋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完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立項、建設與管理辦法。新立項建設7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引進37門優質慕課課程,組織8485人次學生修讀,支持教師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參加“中國海洋課程聯盟”成立大會籌備會議。支持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和教學改革。
修訂教材建設管理辦法、教材使用管理辦法、西方原版教材使用管理辦法,規范教材管理,確保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質量高水平教材進課堂。獲批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教材建設研究資助項目2項。開展境外原版教材使用管理情況調研和教材審查,建立審定通過的境外原版教材樣本數據庫。當選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教材建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
五、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與管理,著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開展實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專項檢查,抽查論文(設計)、實驗(實習)報告、實習日志和總結,嚴格審核實習經費使用,確保實踐教學任務落實到位。新增5個省級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新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5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計224個,覆蓋全校65個專業,覆蓋率達91.5%。本學年約有5200多名學生在老師帶領下進入基地參加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聘請4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來校舉辦學術講座。使用大學生論文檢測系統,檢測論文6042篇,有效限制了抄襲或拼接論文的行為,提高了論文質量。立項154個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推薦申報60個省級、40個國家級項目。資助25個學科專業競賽項目及19個子項目。
六、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升教學持續發展能力
促進教學團隊發展。制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管理辦法,組織優秀教學團隊評審工作,完成1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申報項目的資格審查和專家評審工作。新增4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和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引導教師依托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圍繞專業和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問題組建團隊深入開展教學研究、建設與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凝煉教學特色和教學成果。
促進教師學習交流教學經驗。組織系列教學改革專題報告會,邀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教授專家來校為全校師生做教學改革專題報告3場。資助30名教師參加校外教學研討和交流。支持17個教學單位35名優秀教師開展公開示范課。組織各教學單位開展2015年度教師授課觀摩競賽,共17個教學單位推薦47名教師參加學校決賽。
努力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教學建設中的作用。召開新教學指導委員會首次工作會議,高秀梅副校長主持會議,安立龍處長做了《科學定位,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努力作好我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專題發言,要求教指委明確工作職責,把握工作重點,做好學習、專題調研、審議、評估審定等工作,指導本單位開展教學工作。組織35人次教指委委員評審教育教學改革等教學建設類項目。組織教指委審議并推薦省級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候選人及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組織第八屆教學質量優秀獎評選,組織審議本年度發布實施的16項教學管理制度。
促進召開教學專題研討會。支持農學院組織廣東省本科高校植物生產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體委員工作會議。支持農學院召開動物科學專業校企合作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研討會。
七、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
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國家和省特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建設計劃以及校級應用型示范專業為重點,全面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制定《廣東海洋大學關于開展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深入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在水產養殖學等7個專業各開設“卓越計劃”試點班共計201人,召開教育部首批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動物生產類專業校企合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研討會、2014級食品類專業卓越農林人才實驗班開班典禮暨師生座談會、廣東省本科高校植物生產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體委員工作會議等系列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研討會。
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雙百工程”創新實驗班基礎教育培養方案,完善方向特色課開設調整機制,經費支持學生考研和考公務員,組織開展21次班級或班際的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組織學科帶頭人或邀請校外專家為雙百班、卓越班學生及全校師生舉辦專題學術講座72次。制定實施《“卓越計劃”試點班獎學金評選的實施細則》。評選表彰46名“雙百工程”創新實驗班優秀畢業生。調整2015級雙百班的分班方案,遴選140名學生組成5個教學班;2014級雙百學生淘汰29人,增補34人。2015年6月第二屆“雙百工程”創新實驗班學生158人畢業,50余人參加了研究生考試,其中18人被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錄取,6人分別被英國和加拿大大學錄取;有4人已確定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
深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設了國際經濟貿易、工商管理、會計學、英語、法學、經濟學、行政管理、視覺傳達設計雙學位、輔修專業。2015年雙學位、輔修專業招生295人,畢業671人。
深化境內外協同培養模式改革。2015年選拔派出34名學生赴臺灣學習半年,24名學生赴韓國學習一年,4名學生赴日本學習一年。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新增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組織“‘三能’應用型海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雙百工程’應用創新型海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實驗區建設項目及子實驗區項目的結題驗收。
八、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教學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做好正方教務系統與教材系統建設及管理工作。完成15次正方教務系統升級工作;向正方公司提出近60余條系統問題及需求修改;解決服務器硬盤損壞,完成服務器重新安裝系統、數據庫等工作。
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分冊發放到學院、專業建設首席教師(負責人)及學生班。順利完成新一輪教材供應服務招標工作。出臺課堂教學管理辦法,修訂學生轉學管理實施細則、轉專業管理辦法,完善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辦事流程。對新生進行學籍學務培訓。承辦“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學籍管理分會成立大會”暨“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工作研討會”,安立龍當選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學籍管理分會理事長,張光亞當選為秘書長。安立龍并應邀做題為《做好本科教學管理工作的思考》主題報告。
開設13472門次課程,30000余名學生通過網上選課并完成學業。2015年8556名本科新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籍電子注冊。
組織校內課程考核巡考120余場次。對新生教學信息員進行課程考核等相關制度的培訓。啟用“學生自助服務系統”,方便學生打印成績及學習證明。認真組織校內各類考試工作,16976人次參加補(緩)考、非畢業班4967人次參加課程重考、畢業班2300余人次參加課程重考和清考,結業生237人次返校參加課程考核,組織6000門次課程考核和6門課程的期末統考工作。認真組織校外考試工作,27510名學生完成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CET4、CET6)考試,相關專業學生順利參加年全國英語專業四、八級統測(TEM4、TEM8)考試、全國日語專業四級統測考試及廣東省成人高等教育學士學位外語水平考試以及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工作,考場秩序良好,受到上級巡視人員好評。
九、加強教學質量監控,教學秩序良好
制定實施院(部)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方案、本科專業評估工作方案、本科課程教學評估工作方案,修訂學生評教實施辦法、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與管理辦法。組織專業評估、課程評估和主要教學環節評估,對各教學單位教學工作進行評估,編制并發布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采集并上報我校教學狀態數據。2015年我校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旅游管理兩個專業均獲得學士學位授予資格。
組織開學第一周教學檢查、每周抽查、節假日前后全天檢查和期中教學檢查共192次。組織224人次進行“學風建設活動月”課堂紀律專項檢查。組織實踐教學專項檢查,對全校實驗現場教學、畢業生畢業論文答辯、實踐環節材料歸檔及試卷評閱情況進行檢查,組織全校各級領導聽課1772次。
十、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2015年,學校共有本科畢業生5648人,其中取得畢業證書5390人,畢業率達95.43%;授予學士學位人數5338人,學位授予率達94.51%。應屆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5.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業質量持續提升。12名學生獲得國家海洋局2015年海洋人才港實習資格,入選人數在推薦高校中排名第7。2015屆本科優秀畢業論文(設計)83篇。公開發表論文46篇,申請專利13項。
學生參加各級學科競賽活動50個,獲得國際級獎項10項、國家級131項、省級135項。其中, 5支隊伍參加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榮獲國際一等獎1項、國際二等獎2項、國際三等獎2項;參加瑞典2015年伊萊克斯Design Lab設計實驗室大賽,學生方慶華作品《Baby Washing Machine》(指導老師:黃天楊)入圍100強(中國大陸僅四件入圍),作品《Disposable Packing Up》(作者:黃天楊、汪新旺、孫增堯、董建波)也入圍2015年德國IF概念設計獎;梁浩輝、田明積、楊湛三位同學參加了第六屆“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本科組Java程序設計、嵌入式設計與開發、電子設計與開發全國總決賽,獲全國三等獎;雙百工程學生陳漫加、謝日波、招文桃組成的作品《旅行助載系統》榮獲第十屆“畢昇杯”全國電子創新設計暨物聯網應用系統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有107名學生獲2015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各級獎項:特等獎2名,一等獎11名,二等獎31名,三等獎63名。
(新聞主編:周瑩瑩)